艺郎翰墨融古今 子厚丹青蕴哲思——湖艺前辈口述历史(三十三)
日期:2024-10-16 10:43:37  作者:文/李佳烜 图/刘运浩 审核/李雪蓉 唐博 来源:博物馆  浏览量:212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期·新”百年湖艺再出发杰出校友美术作品联展开展在即,为了进一步为画展热身助力,20241010日下午,学校三馆中心主任李雪蓉教授率湖艺前辈口述历史访谈小组拜访了学校65级舞台美术专业杰出校友熊艺郎老师。年逾古稀的他温文尔雅,气质清贵,谈吐谦和,完全看不出年纪,一见就倍感亲切。

李教授向艺郎老师汇报我们近年来校史溯源及画展筹备等相关工作,他对我们的到访表示非常高兴和感谢,认为溯清校史“是一件功德无量”事,值得肯定和褒扬,百年湖艺再出发系列活动是母校与学子之间的相互牵挂,艺校学子们借此了解到了母校发展历史,沟通学缘联系,意义非凡。

天资灵慧  画艺超群

1949年,熊艺郎出生于益阳市一个小商人家庭。母亲早逝,父亲开了一家小书店养家,父亲希望儿子日后能学得一门手艺傍身,故而为他取名“艺郎”。儿时的艺郎酷爱画画,做事执着,最大的爱好就是猫在家里的阁楼,临摹自家书店连环画中的小人、小树;或者走出户外,到家门口绵延10多华里的麻石路边画街景速写。这一习惯保持至今,速写本总是随身带,走到哪,画到哪。小艺郎超常的天分和勤勉让他的画技不断提高,一路在朋辈中卓尔不凡。

艺术的梦想让艺郎对专业艺术学府有了深深的向往。1964年的一天,他无意中在一本杂志看到一副画作是广州美院老师画的,就滋生了报考广美附中的念头,将自己的画作寄往广州美院。一些日子后,他收到了广州美院寄来的回信,详细告知招生事项,欢迎他赴粤报考。然而父亲“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打断了他远走家乡报考求学的念头。

1965年,艺郎从同学杨茹英处得知湖南省戏剧学校来益阳招生,他瞒着父亲偷偷在益阳市四中考点参加考试(第一天画静物、第二天命题画《我的一天》),他回忆说自己画作完成得很快,在考场第一个交卷,在益阳地区几万报考人中脱颖而出,被湖南省戏剧学校幸运录取。灵泛的小艺郎这次吸取了教训,没有将录取消息直接告诉父亲,而是怀揣着录取通知找到姑妈,让姑妈领着报见父亲。或许省城不算遥远,或许姑妈说劝毋容拒绝,父亲这次应允放飞。临行前将积攒的银毫子(硬币)和角票子卷捆起来共10元交给儿子做盘缠和生活费,艺郎不忍慈父节衣缩食,悄悄留下5元留给父亲,然后带着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启程长沙。说到这,他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戏校磨砺  梦想启航

1965年秋,背井离乡的熊艺郎与谢丽芳、郦渊、吴尚学、郑大正、陈巺如、贺旭、毛国保、戴树铮、姜冠文等成为同窗好友,共同踏上艺术之旅。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湖南省戏剧学校已经完成了从东塘到岳麓山的迁徙,背靠岳麓山,面朝湘江,风景优美。且经过了从19621965年近4年的稳定发展期,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学设备都得到了完善和优化,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势态。忆及时任专业老师,艺郎说对云时霖、杨安久、黄甦等老师印象最为深刻,感佩他们专业且敬业。艺郎老师回忆说:“那时学校免费提供食宿、教材和画画耗材,每月还给3元生活费,所以对国家、对党、对毛主席有一份天然和朴素的感情”。他也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一众名师谆谆教导下,系统地学习绘画技术和艺术理论,为自己的美术创作之路铺就了扎实的基础。时至今日,熊艺郎仍对求学过程中一些细节记忆深刻。他描述道:“当年出去写生的时候,同学们们都大包小包背了各种颜料,但是云时霖老师只带了红、黄、蓝、白4种颜料,他所需要的其他颜色,都可以自行调制,令我甚为钦佩。”

戏校各科学生的教室和宿舍连在一块,老师和学生也经常在一起吃饭,有的非湘籍的单身老师有时就住在学生宿舍楼栋里,因此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熊艺郎是异乡求学,很少回家,与各科老师接触的机会比其他同学更多一些。他特别谈到当时下放到戏校的音乐老师张丕基(《乡恋》曲作者,李谷一恩师),说张老师虽然没教他的课,但很关心他学习生活,课余时常聊天,结下了一段难忘和珍贵的师生情谊。综合艺术院校独有的学习成长环境,也赋予了熊艺郎更多的创作灵感,让他的画作中充满了“综合性艺术元素”特色。

遵从父亲“火要空心,人要忠心”的朴素教导,熊艺郎待人诚恳,勤劳上进,当时在学生会任生活部长,看到有浪费现象,就在同学中发起了节约粮食倡议,在校颇得师生好评,成为优秀的共青团员和学生干部。

逆境蓄势  兼程而进

1966年,温暖安详的校园生活在一场势不可挡的政治运动中戛然而止。不明就里的青年学生身上涌动的青春热血被不可抗拒的力量裹挟前行。学校停课停学,图书馆的资料遍地散落,熊艺郎没忘初心,也放不下内心对美术的热爱,他在散落一地的资料中觅得一本《故宫藏画集》,与年长自己几岁的郦渊悄悄躲在老教学楼里临摹勾线,画兴浓时,往往会从晚饭后画到次日凌晨四五点。“偶尔,我会拿着自己平日里卖牙膏皮积攒的钱买来肉、桂圆、荔枝,用电炉子炖着开荤”。回想这段特殊岁月,熊艺郎仍对这段温馨往事充满了深情和怀念。

动荡时期,对学生们的车旅都是免费的,熊艺郎借此机会和同学进京,目的地却是心中的艺术殿堂——中央美院。他对央美的一切都充满了向往,穿着学校发的棉大袄在央美不禁四处张望,抓住一切机会观摩画作。并专程拜访了之前来到湖南省戏校并对他画作赞赏有加的央美绘画系老师葛维墨先生,认真观摩了葛老师收藏的西方画原作图片,拓宽了眼界,汲取了新的绘画理念。

196912月,学校所有师生全部下放到指定乡镇。熊艺郎和郦渊、郑大正、戴树铮等同学被分派到靖县文溪村,在这里,他没有忘记初心,劳作之余便背着画板出去写生。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熊艺郎评述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学校正规教学虽然不到一年,但老师们已经教给了我们方法和技术,后面的路主要靠自己实践、摸索。”

1970年冬,因表现和出身好,熊艺郎提前结束下乡岁月,被分配到省电影机械厂工作,1971年调入雅礼中学担任美术老师,1974年调入城南区文化馆专干。由于有专业技术傍身,熊艺郎将城南区文化馆的艺术文化辅导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和同仁一起开办了美术、书法培训班,“黄铁山、颜家龙、澍群、姜坤等著名书画家(我们当即跟他说铁山主席是他的湖艺大前辈)都曾受邀来馆授课,发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艺术苗子,成为央美、广美等名校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由于专业能力突出,熊艺郎同时受到了省林业厅、省煤炭厅、省电视台、岳麓山公园、烈士公园等多家单位的青睐,最终省林业厅抢先一步于1983年将熊艺郎调《湖南林业》杂志社,从美编到总编助理到副总编,负责省林业系统宣传工作。数十年间,熊艺郎回忆,自己白天上班,晚上及业余时间就画画。为了连环画《哥窑和弟窑》能按时交稿,曾通宵达旦作画,“因为用眼过度,右眼血管破裂,眼角膜轻微脱落,忍痛用左眼绘完。值得欣慰的是,这套画稿在出版社即审即过,未改一处。”1988年,熊艺郎作品《栽绿谣》在全国首届林业美术作品展览(林业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办)会上深受好评,荣获一等奖。

299a51d14fe5666b89d915e4c636cf6

(熊艺郎画作《栽绿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熊艺郎与《湖南日报》的渊源,初二时他的速写画作就为湖南日报采用并寄来鼓励信函;1971年后,还经常受《湖南日报》约稿画插图。每次接到任务后,他便骑着自行车赶赴报社领文稿,回到单位、家中就迅速读文作画,再骑车送回报社,经年累月,不辞辛苦,在计划经济年代,酬劳就是年底收到报社寄来的感谢信和笔记本、钢笔等纪念品。上世纪80年代中叶后才开始有少量稿酬。他还告诉我们,这期间,他与在《湖南日报》工作的澍群、唐之湘(我们当即和他说,这二位都是华艺的知名校友、画家)等结识和交好。忆起这段往事,熊艺郎脸上写满欢喜与满足。

aa2c27a3382735d2f99825c7810a699

(当年《湖南日报》在年底写给熊艺郎的感谢信)

华艺湖艺  学缘缠绕

熊艺郎与华艺前辈颇为有缘,有趣的是,在我们去采访他之前他却是身处其中兜兜转转而不知其然。

他的恩师,第一位课堂美术老师——益阳市三中杨石世先生,我们发现竟然是华中艺专高级艺术师范班第16班校友,1938年周磊村校长特招入学,是当年华中艺专年龄最大的校友(见姜今《华中高艺是培育艺术人才的摇篮》),也是知名的山水画家。其作品曾在“益阳专区第一届美术展览”中荣获二等奖(同时参赛的华艺杰出校友欧阳笃材的作品获三等奖)。艺郎回忆说虽然初中美术课程只开了1年,但初中三年,一直跟着老师画画,受到杨石世老师的格外垂爱,经常会在课余和周末主动邀约他到自己的寝舍一起画画,以此提点、鼓励爱徒。记得初一时有一天学校包场看电影,回来的路上,杨老师边走边对我说:“艺郎,你们家是开书店的,有那么多连环画!你知道不,一本连画画实际上就是一部不动的电影,画家又要当导演,又要布景,又要当演员,还是很难的。”听罢,我发愿长大后不管多难我都要画连环画,以后送老师一本。还有一次周日,他推心置腹地跟我说“艺郎,一个人再长寿,死后不用太久人家就淡忘了,但如果你能留下作品,人家就永远记得你,所谓‘人留事业马留蹄’”。“老师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告诉自己:我画画一定要画好画,画精品,每一张画都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问及后来与杨老师的交集,艺郎说1965年接到省戏校录取通知书时,特跑去向恩师报喜,老师十分高兴,说:“艺郎,我一定要送一副画给你作为留念”。之后每次寒暑假回益阳,我都会去看老师。1968年杨老师回到老家湘乡,后来听说因出身不好被抄了家,画也被烧毁了,没多久就屈死家乡。每每想到老师,我就心里难受。”

32c8ebbfe64e679c.jpg

(恩师杨石世送给熊艺郎的画作)

2005年,熊艺郎在周令钊先生亲密晚辈、平江林业系统干部欧阳健明的引见下,见到了心仰已久的被誉为“国家形象设计师”的周令钊先生及夫人陈若菊——当然也是在我们的采访中才知道原来偶像竟然是自己的大学长——华中艺专高级西画科11班校友。初次见面,周老对艺郎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夸他画得不错。艺郎告诉我们,往后十余年中,周老只要回湖南考察、调研,都会打电话告诉他“‘艺郎,我回来了’,而我则会“乐颠乐颠地陪随左右,我们的见面大概有8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书画界流传一句名言:万人中美协,百人大红袍。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天津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台湾锦绣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系列出版物,因有庄重的“中国红”烫金书函为装帧风貌和宏大的选题规模、严整的出版规制及精湛的设计及编印水准而成为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图书品牌。久而久之,它们被画界和出版社约定俗称美誉为“大红袍”。2022年,熊艺郎成功圆梦,跻身“大红袍中国书画家”行列(目前湖湘画坛仅王憨山、王明炎等少数几位画家入围),画集出版时,周令钊先生欣然题字,以示肯定和鼓励,而今也成为华艺湖艺血脉相亲的见证。

868d7568473737b22ca831ee316061f

(熊艺郎赠送给母校博物馆的画册扉页)

饱览诗书  画中有话

熊艺郎的画作雅俗共赏,蕴藏了丰富的内涵,深受到海内外广大藏家喜爱。他的绘画基础扎实,线描功夫强,注重笔墨情韵,强调笔墨形式感,善用墨色的浓淡对比,构图喜留白,民间染、印手法娴熟,有的作品则强调现代构成艺术中视觉肌理的运用,经过多年的不懈研学和沉心修炼,他在业内的名气越来越大,受邀出国办展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是“学习”永远是熊艺郎生活的重要内容。他说自己也不喜欢打牌和社交,有时间就是看书、画画。1983年,他去央美参加了培训班,得到叶浅予、董寿平、尹戎生等先生教诲。除了专业提升,还常跑到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课堂蹭课,深受启发。他跟我们表达了“绘画要表达哲学思想”的艺术见解。他还打比如说,勾线勾到一定阶段,如果不能融入自己的思想,就容易变成了“画匠”而非“画家”。他爱看书,特别是哲学书籍,从《易经》到《道德经》到《美的历程》,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恩格斯,他在对人生哲学、艺术哲学的不断学习和深度思考中,汲取了养分,成为一位对艺术有着深度认知的画家。他的主要艺术风格可归纳为“思‘变’,求‘异’,承传统”。

思“变”。变”是《易经》的重要概念和核心内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所谓“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熊艺郎说,餐厅的菜谱如果一成不变,就无法长久维系。同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画作也不能吸引受众。万事万物都在客观变化中,惟有赋予作品强烈的生机与时代感的画作,才可能是好的作品。

求“异”。熊艺郎在长期深入林区在观察自然形态,也会注重观察社会人群的神情特点,在美术创作时,他特别注重“求异”,他坚持“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以“新”作为艺术追求。我们品鉴他的画作,总能体验到那么些“与众不同”的元素,画中的气韵生动,让人回味无穷。业内周知,熊艺郎擅画驴。说起渊源,他告诉我们,自己幼时候的邻居是一家豆腐店老板,在牧场养了20多头驴来磨豆腐,每天路过牧场,他都会掏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画驴,所以他对驴的习性特点格外了解。为什么偏爱画驴?他说,“马和鹿是画界贵族,画马画鹿的人很多,画驴的人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驴的性情温和、踏实耐劳、低调淳朴,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是一种值得褒扬的动物”。在研习、临摹大量的黄胄画的“驴”之后,熊艺郎发现黄胄笔下的驴更多的是“线条”美,受此启发,他另辟蹊径,倾心创作“水墨毛驴”。经过数十载的精心研创,熊艺郎的“水墨毛驴”既继承国画前辈的古风,又展现出其独具特色的画风,著名画家杨冶宇这样评价:“笔墨酣畅淋漓千姿百态,起承转合一气呵成”,画家杜芬评价他的水墨驴“筋骨饱满,构图与众不同,气韵生动”。画牡丹他也求异创新,画“有花无叶的牡丹花”,他认为,“楼高自有红云护,花好何须绿叶扶”,牡丹足够艳丽多姿,即便没有绿叶陪衬,它也依然能够傲立花群。

f55cfc2d87a08566f9930ee36d45ad7

(熊艺郎画作《国色新姿》)

承传统承传统是熊艺郎始终坚守的艺术理念他坚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终身忠诚于国画。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舞蹈、戏剧、音乐、诗词歌赋等姊妹艺术之间气韵互通,是美术创作的灵感源头。西洋画崇尚写实主义,画马需以“真马”为模特,而中国画则更加倾向于“留白”,为观者留出足够的个人想象空间。熊艺郎坚持 “将‘人’当物画,将‘物’当人画”。如他的《巧姐下乡》,画笔下的树枝犹如一双双张开的手臂,在迎接受尽磨难的巧姐回到乡下,而图中的树干则以舞蹈的姿态,显现出“拥抱”巧姐的造型。

16609b5cbdc318b0e73e3fad799bd64

(熊艺郎画作《巧姐下乡》)

女承父业  阐扬光大

艺郎期盼爱女能够像“海草一样不惧风雨,坚韧不拔”而给女儿取名“芏”。受父亲熏陶,芏芏自幼爱画画。在父亲手把手地教导下,女儿小小年纪便能沉下心来,安静地看父亲作画。年龄稍长,便开始有模有样地临摹画作。而且父亲走到哪,女儿就跟到哪。艺郎告诉我们,当时单车前面放孩子的座椅都坐坏了5个除了让女儿耳闻目染和教授绘画技艺,熊艺郎还十分重视对女儿思想的引导。他常与女儿共同阅读《道德经》《易经》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著作,以期给女儿更多的滋养,一如当年父亲对自己的另一种托举。

2001年,女儿芏芏参加了美术联考。她所心仪的清华大学工艺美术专业全国仅招24名,芏芏以扎实的国画、素描童子功冷静应考,以优异成绩荣登金榜,本科毕业又被清华大学保送就读本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北京服装学院工作,2019年晋级为该院最年轻的副教授。我们采访进行中,女儿关问电话未约而至,“贴心小棉袄”的感觉让我们十分羡慕。

访谈即将结束时,熊艺郎再次对母校的栽培表示感恩,他一再表示,没有母校的栽培,就没有他今日的成就,女儿的成长成材亦是间接接受了母校的滋养,为了助力母校主办的“期·新”百年湖艺再出发杰出校友美术作品联展,熊艺郎将携今年新作《金秋颂》参展,并捐赠了《墨驴图》和《国寿千秋》两幅画作给母校博物馆。

89ada67ae74aa9537fdf5a02fed4cf8

(采访合影)

熊艺郎简介:熊艺郎,字子厚,1949 年出生,湖南益阳人,湖南省戏剧学校1965 级舞台美术专业校友。现为中国张家界当代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院长、中国林业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聘画家,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002年应邀赴英国在伦敦、纽卡斯尔、曼彻斯特等城市举办画展。199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2003年在德国举办画展,2007年在长沙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军事博览报》《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日报》香港《大公报》以及法国《欧洲时报》、美国《侨报》等国内外报刊及电视节目中发表、报道。2003年出版《熊艺郎》及《熊艺郎画驴》等画册。2005 年出版《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品丛书--熊艺郎画集》。其作品还被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芬兰、日本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团体或个人收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