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7 日,学校党委书记李越胜带领学校三馆中心学术督导李雪蓉教授、主持工作的副馆长雷松丽主任等,一早坐高铁、转出租专程前往 “世界瓷都” 景德镇,拜访我校卓越校友、中国现代陶艺泰斗周国桢先生,与周国桢先生及女儿周芳女士(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外孙周紫熙(澳门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亲切会面。周国桢先生及家人热忱地接待了我们,双方围绕周老华艺求学往事、艺术传承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华中高艺第36班同学合影,第二排:左一是周国桢,左三是何建国)
周国桢先生是湖南郴州安仁人,早年得恩师周轻鼎先生点拨,1948年考入我校前身华中艺专高艺师 36 班,师从周磊村、陈国钊、黄遐举、李昌鄂、欧阳诚、蒋竞(姜今)等华艺美术名家;同班同学中,不乏谢捍牧(曾任江西省画院副院长,原名谢牛)、何建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一级美术设计师)、许自明等日后在艺术领域颇有建树的人才,同期入学的还有高艺师 35 班的版画家赵修柱、电影《奇袭》编剧满健。在华中艺专的求学时光,为周国桢先生从一名艺术追梦者成长为职业艺术家夯筑了根基,也正式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
1949 年 8 月,周国桢先生参军入伍,担任四野 46 军 136 师部宣传队美工师;部队整编后,他放弃转业至安仁县工作的机会,于 1950 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制五年)。后因家庭经济窘迫,学业难以为继,为坚守艺术理想,他于 1951 年毅然北上,凭借在华中艺专、苏州美校打下的扎实功底,成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免费公立院校),圆了深造之梦。
1954 年 8 月,23 岁的周国桢先生入职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此与陶瓷艺术结相伴终生。在此期间,他一方面潜心钻研传统陶瓷工艺,汲取古法精髓;另一方面秉持 “允许自己做自己” 的艺术理念,勇于突破创新,全力塑造兼具 “周氏特质” 与时代精神的陶瓷作品 —— 他深耕工艺研发,在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间找到平衡,1955 年便凭借作品《弹弓手》斩获江西省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一等奖,并入选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一举开启属于他的陶瓷艺术时代。此后数十年,他的创作历经 “朦胧时期”“唯美时期”“古风时期”“新表现时期” 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以突破性的艺术语言,将普通瓷泥转化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张力的经典之作,为世界陶瓷艺术宝库留下宝贵财富,成为行业公认的陶瓷艺术标杆。
访谈过程中,周国桢先生深情地看着我们带去的校史资料,认真地聆听着我们的讲述,不时微笑颔首,仿佛穿越时光,重回与华艺恩师、同窗共读的青葱岁月,对母校的眷恋与记忆真挚动人。
(拜访合影)
李越胜书记向周国桢先生及家人详细介绍了华艺湖艺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以及湖艺美术馆的建设进展。他表示,学校办学百年,培养了一大批名师大家,积淀了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建设湖艺美术馆,既是为了集中展示历届校友的卓越艺术成就,也是为了传承 “湖艺精神”。湖艺美术馆自筹建以来,得到海内外校友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目前已收藏周令钊、谢凯、王正德、王憨山、陈白一、聂南溪、朱辉、李百左、胡君履、黄铁山、杨艾湘、谢丽芳、陈巽如、毛国保、熊艺郎、冯放、毛光辉等数十位各时期华艺湖艺杰出捐赠的精品力作。李越胜书记诚挚期盼,周国桢先生的陶瓷艺术成果也能 “回家” 落户美术馆,让这份艺术瑰宝与更多校友佳作一道,呈现华艺湖厚重历史与办学辉煌。不久,湖艺美术馆将建成开馆,成为开放校园的重要窗口和展现学校文化魅力的 “靓丽名片”。
周芳教授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对父母感情深笃,对父亲母校也爱屋及乌,当即表示将与先生商议,择机向湖艺美术馆捐赠父亲的陶艺作品,支持父亲母校的办学和文化建设。
见面的时间总嫌匆匆,临别前,李越胜书记盛情邀请周国桢先生及家人合适的时候回湘来长到校,共襄艺术盛事,并衷心祝愿周先生全家幸福安康。95岁高龄的的周国桢先生格外动容,留我们吃饭再走,得知要当天赶回长沙,他拄着拐杖送我们将至门口,目送我们出视野,我们也一步三回头,这份跨越岁月的校友情谊温暖厚重,真挚动容。
(拜访后合影)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杰出校友王憨山夫人谢继韫女士携儿孙向学校捐赠画作